最冷季,把围炉煮「老茶头」过成一种温暖的日常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最冷季,把围炉煮「老茶头」过成一种温暖的日常

  “寒夜客来茶当酒,竹炉汤沸火初红。”

  在寂寥的冬日里,围炉煮茶,与时光静坐,

  大抵是每个爱茶之人都心心念念的事吧!
  城市中,熙攘往来的生活,

  身为物役,心为物累,

  在悠闲的周末,约上三五好友,来到郊外;

  寻一方庭院,围炉煮上一壶老茶,就着半卷闲书一盏茶,

  忘却世中事,闲谈山与水,且看时人熙攘往来,好不惬意。



  千载奇逢,无如好书良友;一生清福,只在茗碗炉烟……

  煮茶之风,在中国古代就非常盛行,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,

  不管天气有多冷,一杯热茶、一本书、几个知心好友,就是最好的慰藉。

  陆羽在《茶经》中说:“其沸,如鱼目,微有声,为一沸;缘边如涌泉连珠,为二沸;腾波鼓浪,为三沸。以上水老不可食也。”

  古人煮茶,要备炉,烧炭。

  好友围炉而坐,看顾着釜中的水微微沸出声音,再投入茶末,

  茗茶在茶缸中再三而沸,才得一佳茗。

  而今煮茶雅事在时代变迁中得以传承,又怎能没有好茶相伴?


  煮茶,首推茶品——老茶头,

  老茶头是普洱熟茶的衍生品,

  和一般熟茶相比,它口感厚、滑、耐泡,为许多老茶客喜爱。

  优质的老茶头,陈香纯正,焦糖香、枣香浓郁,经久耐泡,可以边喝边藏。

  因其内含物质浸出相对慢一些,如果是盖碗冲泡,前两泡的口感稍淡一些,

  泡到最后,可能都未能彻底松散开,掰开还能看见拉丝,拿来煮,再好不过。

  清朝阮福在《普洱茶记》中就谈到:“疙瘩茶,味最酽。”

  “茶头”,为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细嫩的茶芽集结而成,颗粒紧结,糖香明显,滋味浓酽。

  “老”,指的是存放的年限长,经过时间历练之后,陈香慢慢凸显。

  老茶头是2006年研制成功并推向市场,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,可以说它是一款充分显现了勐海茶厂创新水平的产品。

  在勐海茶厂发明了熟茶发酵技艺的日子里,发酵师发现,在发酵过程中,常常会出现紧结在一起的团块茶,又称“茶疙瘩”。

  这些“茶疙瘩”一般为嫩度高、体型小、条索紧结的茶叶潮水后,因为其内质柔软、茶体之间透气较小,在发酵过程中又经过反复不断的翻动,大量水解出果胶,果胶较为甘甜粘稠,最后便自然粘结成团块。

  这些“茶疙瘩”看似其貌不扬,但因为发酵较为充分,加之果胶含量较为丰富,冲泡以后,焦糖香浓郁,茶汤醇厚黏滑,汤色赤红澄亮,香甜可口,令人惊艳。


  古人围炉煮茶、焚香品茗,这样的风雅,我们今天同样可以拥有;

  老板栗树下,万籁俱寂中,静听汩汩水沸,投入茶叶,看茶叶翻飞,

  水温渐升,茶香四溢,一壶好茶,氤氲而生,让人倍觉暖意。

  不管是60后、70后、80后、还是90后。

  在这场茶约中,没有太多的制约,我们因为一杯茶相遇。


  每个人,都有自己的故事,

  在浓浓茶香中举杯细语,倍添温馨。

  我们互相颔首一笑,

  或选择静静发呆,享受片刻放空,

  或者在谈笑中,忘却。

  嘈杂的内心似乎在这茶香中变得温暖宁静。


  老房子质朴的风格,

  没有配置多余的家具和花哨的装饰。

  挂满枝头的柿子已熟,

  院子里,奶奶正在取炉,加炭,进水,生火,煮茶,

  孩子们咿咿呀呀唱着歌,收音机静静的靠坐在窗台,

  家里的小狗、小猫又蹦又跳地围着转呀转,

  茶汤出炉,孩子们抢先喝上一口,

  好一幅冬日饮茶乐融融的画卷。



  温暖的阳光里,昂头的笑脸,爱很简单。

  这些像梦又似是回忆......空灵、悠扬的音符声声入耳,

  一呼一吸在鼓槌的起落中,让人宛如置身于大自然的环境,

  跟着旋律思绪越飘越远,远处的狗尾草正向我们招手。

  阵阵茶香悠悠闯入鼻间,滋滋炸响的小火不明不灭,

  捧起手中的茶杯,淡然品之。


  那个敢于织梦,纯粹而认真的年纪,也许再也回不去,

  可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,那些生活中的美好一一浮现,

  围炉煮茶,除了让人修身养性,更多了几分温暖和岁月的意味。



  围炉漫谈,相见甚欢,

  有滋有味的“大益茶生活”还在继续,

  希望您在每一个寒冷的冬日,都有三五好友相陪,一杯暖茶相伴。




  撰稿:李垚垚

  摄影:张玉杰

  责编:曾婧雅